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!
覺察情緒|學會辨識情緒,讓自己與孩子更自在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:
明明感覺到心裡很不舒服,但卻說不出到底哪裡不舒服?
又或者,小孩突然大哭大鬧,你只能分辨「他在生氣」,卻沒辦法更細緻地描述?
常常只剩下一句話:「我很煩!」或是「不知道啦!」
結果,情緒沒有被好好表達,反而讓自己更焦躁,也讓身邊的人不知所措,甚至選擇逃離現場。
其實——
👉 情緒是多重交替的,需要慢慢釐清,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孩子的狀態。
為什麼要理解情緒?
在心理學與 情緒教育 的研究中,我們常聽到一句話:
「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清楚內心的感受,就很難讓別人明白我們到底在意什麼、需要什麼。」
理解情緒,並不是壓抑或否定,而是 認識它、表達它,進而幫助自己與他人更好地互動。
這不只是 情緒管理,更是一種 親子溝通 與 自我覺察 的關鍵。
六大基本情緒解析
心理學家普遍認為,人類的情緒雖然很多,但最基礎可以歸納為六大類:
喜悅
憤怒
悲傷
厭惡
驚訝
恐懼
如果我們能從這六大類開始練習辨識,就能更快找到情緒背後的「真正需求」。
如何練習辨識與表達情緒?
情緒不是敵人,而是訊息。🌱
試著這樣做:
- 先辨識情緒
「我現在是難過?還是失望?」
「這是恐懼?還是擔心?」
- 再表達情緒
對自己說:「我很難過,因為覺得沒有被重視。」
對孩子說:「你是不是因為沒有拿到玩具而生氣?」
當我們能說清楚情緒背後「真正的在意」,才有機會被理解,並找到解決辦法。
小提醒:面對情緒的 2 個提問
下次當情緒來臨時,不要急著壓抑,也不要一股腦爆發。
先停下來問自己:
🔎「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?」
🔎「這個情緒想告訴我什麼?」
慢慢練習,你會發現——
理解情緒,不只是一種自我照顧,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。
結語|練習情緒覺察,讓生活更自在
不論是面對自己,還是陪伴孩子,情緒覺察 都是一份重要的能力。
它能幫助我們在 親子關係、人際溝通、甚至 自我成長 的道路上,走得更穩、更自在。
👉 想問問你:
你最常遇到、卻最難表達的情緒是什麼呢?
歡迎在留言分享,讓我們一起練習更懂自己 💬